官方刊物

父母親那一輩,對玩樂抱著很一致的意見,認為「戲無益」。幼時隨父親逛夜市,經過地攤,在許多古典小說和占卜面相的書籍中,買了《三字經》和《千字文》。

官方刊物
火車站月台

現在我訂閲的實體雜誌,寄到我家的,只有兩種。其中一種是電腦月刋,叫APC,全名可能叫 Australian PC,即是澳洲本土出版的電腦雜誌。不過由封面翻遍到封底,都找不到全名,就當APC是正式的名稱好了,非常簡單,又容易記得。大家對PC當然不陌生,就是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的意思。以前在大學工作,資訊科技部的同事,通常用PC來形容Windows系統的電腦,用來區分蘋果出品的桌面電腦 iMac。訂閲這本雜誌的原因,有點曲折。不過說起來,就變成一個白頭宮女數當年,令人煩厭。相信大家都明白我這個年紀的人,要吸引聽眾,不搞一點懸疑氣氛,無人會理睬你,當你白癡。其實欲言又止,言不及義,是因為記憶退化。想把散落的碎片駁回,非一朝一夕。簡單一句話,訂閲APC,目的是惡補我的電腦知識,邊做邊學。這本一年出版十二期的電腦雜誌,仔細留意封面,有一行小字,寫着:創刊於一九八〇年。那一年,我還在讀大學本科,完全沒有任何電腦的概念,只聽過一般譯作「計算機」,用來撰寫文章是多年以後的事情。聽說某學者的一份論文就是用電腦分析《紅樓夢》中的用字,發現不一般的風格和技巧,結果憑這工夫取得博士學位。至於我交的功課,認真一點的,使用一部Olympia的手提打字機,打在白紙張上。功課隨便一點的,沒有特別要求的,用手寫。字體太潦草,當然吃虧。那時候的叫原子筆的日常書寫工具,漏墨是常有的煩惱。留在紙上的點點滴滴,變成了額外的標點,的確非常難看。

個人電腦逐漸普及,相信是八十年代以後的事情。當了教師以後,才知道中小學的課程,比以前多了一些新科目,例如電腦科。我任教的中學,學習電腦科的學生,要來到在圖書館內一間特別設計的電腦室上課,裡面放了二十多部Atari牌子的電腦和顯示屏幕。小屏幕顯示是綠色字體,非常簡約,後來才陸續出現了橙色、白色字體到後來的彩色的屏幕。Atari 是電腦遊戲的大生產商之一,學生學習程式編寫的語言,恍如外星文字,我根本毫無興趣,所以並沒有把電腦和一般工作扯上什麼關係。那時對電腦有興趣的朋友,追上潮流,竟然毫不猶豫買了一部電腦主機和屏幕。我看着他們興奮的開啟電源,駁上卡式帶機,神奇地把遊戲上載到電腦,跟著 示範如何在屏幕上玩起「食鬼」遊戲來。我不是從遊戲中長大的人,總覺得玩樂很花時間,所以培養不到很大的興趣。

父母親那一輩,對玩樂抱著很一致的意見,認為「戲無益」。幼時隨父親逛夜市,經過地攤,在許多古典小說和占卜面相的書籍中,買了《三字經》和《千字文》。這兩本薄薄的書,可能是他認為少年人求學時不可不讀的經典。在父親的督促下,我從《三字經》的開首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開始唸,尤其唸到「勤有功、戲無益」這兩句時,更要特別留意它的意思。其實「戲」可能指嬉戲、懶散和不認真。只不過父親的心目中,所有遊戲都是玩樂,希望我們不要耽誤時間,荒廢學業。回想起來,正是因為他們那一輩人生活艱苦,勸勉下一代必須認真,學有所成。他們對下一代的愛,通常不宣之於口,卻以另一個近乎嚴苛的方式表達,長大後,才明白那種家長式的管教背後的意義。這種家長式教導,放在今天年輕一代身上,效果可能等於零。那時候聽說父親尚要借用別人的名字求職,此中苦況的一二,即使我們追問下去,他總是輕輕帶過,不作什麼抱怨。後來在澳洲工作,認識了一個美國來的年輕學者,她的硏究範圍就是電腦遊戲。閑聊之下,才知道遊戲並不簡單,更不是玩樂,令我開竅。修讀她的課大不乏人,如果我走去旁聽,也肯定有所得益。如果時光回轉,受到她的啟發,可能人生的歷程不一樣吧。現在大家容易接受玩遊戲玩得投入的人,他們在虛擬世界的面對挑戰,可能比真實的世界更複雜。今天遊戲反過來帶動了學習,經濟效益更是實證。澳洲聯邦政府的稅收,其中超過二億多澳元來自這個產業,不少更來自海外,即是說遊戲早已經打破了國界。所以遊戲已經有全新的解讀,「戲無益」亦並非人人同意。我遇見不少的年輕人,晨昏顛倒,讀書和打機同時進行,兩者沒有衝突,也沒有令他們成績退步,除了証明他們的確聰穎過人之外,可能遊戲令他們更思想靈活。為他們擔心的人,反而是他們的父母。

一本正式印刷出來的媒體,像APC雜誌那種篇幅和頁數,由製作到出版,相信最快也要半個月。它的傳送資訊的速度,根本無法和互聯網即時發放相比,部分內容更加早已經撰寫好。如果講求效率,不必看它了。它的優勝之處一向在於專題。但 APC 大多的內容是以 Windows 作業系統為主,對我這個蘋果用家,用處越來越少,有時翻了數頁,覺得索然無味,便棄在一旁,有點可惜。但悉尼一般的書報雜誌店𥚃的實體雜誌,還有不少。但到底有多少訂戶和讀者,可能永遠是個謎,只需要對廣告公司有交代就夠了。想在街上看到手執一份報章雜誌的人,有如等候史前的生物。上了年紀的人,都懂得走到圖書館,免費看個飽,根本不在乎曾經擁有。圖書館𥚃的雜誌,都是大眾口味的。悠久歷史的APC,當然佔一席位。不過想看當期的,往往遍尋不獲,一定是太受歡迎之故。

LFI 和 APC

另外一本訂閲的刊物,是徠卡相機部出版的 LFI 雜誌。LFI 的全名是Leica Fotografie International ,對象是全球的讀者。這本「官方」的英文刊物,對非徠卡用戶,可能毫無吸引力。凡是「官方」刋物,一定包括產品介紹。這本不過佔少於十分之一的篇幅,算是少得難得。今天新產品的推介,不必靠文字,找幾個YouTuber,做短短的開箱文,已經吸引許多觀眾,大收宣傳之效。許多公司更直接寄上產品,請網紅懂得遊戲規則。翻閲這本 LFI 雜誌,等於聚焦欣賞許多攝影家的作品,既有新作,也有回顧。這本一年出版八期的雜誌,十六開本,厚粉紙印刷,內文一百一十四頁,與其說是真宣傳,不如說是展示了照片的巨大力量。

說到官方實體刊物,在社交媒體泛濫的今天,將會越來越少。不過最近走過日本品牌UNIQLO的門市店舖,門外放了它們的官方雜誌LifeWear Magazine,拿了一本回家細讀。這本把它們的產品包裝成一種日常生活的態度,名為The Art of Everyday Life。UNIQLO的成功,有目共睹。它們的軟性推廣,非常聰明,看得人很舒服。既是官方,又展示得很不官方,它們的marketing的巧妙之處就在於自然。你要硬銷胡來,叫人聽話,聰明的顧客看在眼𥚃,打了分數,一定會雞飛狗走。


標題照片:火車站月台。拍攝於二〇二三年八月,使用Nikon相機,40mm鏡頭。


作者保留所有照片及文字版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