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到伊達邵

來到日月潭的第一天,在伊達邵的老街街頭小攤檔吃了一個滷水豆腐夾素菜的刈包,但不是網上推薦的那間名店。刈包售台幣四十,便宜得過份,又好味得過份。

來到伊達邵
觀光節目:丟垃圾

龍應台的《野火集》二〇二三年新版中收錄所有過往版本的前言。其中二〇一四年廣西師範大學的三十週年紀念版中的尾段提到,台北晚上七時,全城家家戶戶走到街上向經過的垃圾車丟垃圾,是外國人到來的「觀光」活動之一。沒想過這天晚上剛好看到這般的景象。出來買個晚餐,在台中下榻的酒店前,聽到音樂由遠而近,轉頭一看,垃圾車緩緩駛過來,然後手持垃圾的人紛紛跑到街上。這回好像是收集有機廢物或廚餘,只見一個年輕人拿著不鏽鋼桶,把裡面東西傾倒在垃圾車的尾部的收集箱。垃圾車停下來等候不到十多秒,又繼續往前駛去了。在日月潭,垃圾車來的時候奇怪的在早上,我們正在等候一小時一班的環湖巴士。水社的巴士總站前,豎立了幾個牌,列明了行車路線,大家耐心地等。垃圾車的聲音那麼特別,留心一看,就看到收集垃圾的車駛過。這種互相配合的垃圾收集過程,以前在香港生活的時候從來沒見過,悉尼也不是如此。我們的做法是這樣:住在市郊獨立屋的人,區議會安排垃圾車一星期收集一般廢物一次,垃圾桶蓋是紅色。隔一星期收集循環再造的物品,垃圾桶蓋是黃色;至於前後院的有機草木,垃圾筒蓋是綠色。收集時間通常在清晨,我們只需要早一天晚上把自家的垃圾筒推到路邊。第二天早上垃圾車到來,用機械臂把垃圾桶拉起反轉,傾倒垃圾進垃圾車的收集箱內,然後把垃圾桶放回路邊,過程不過十數秒。至於住在大廈的住客,就把垃圾放進大廈指定的垃圾桶裡,然後安排專人把它們推到路邊,跟獨立屋一樣,讓垃圾車收集垃圾。只有在市中心的一些社區小路,兩旁停放滿了住戶的車子,路中只容許垃圾車通過,垃圾車的機械臂根本發揮不到它的作,需要人手協助。以前上班途中,看到兩個大漢,跟著垃圾車,把垃圾桶從路邊拉到路中來,然後舉起把裡面的垃圾傾倒到垃圾車尾的收集箱。垃圾桶那麼重,但兩人一點不比機械緩慢,而且動作迅速得不阻塞交通,不由得令人佩服高分。當然這種垃圾收集過程,完全沒法和台灣那種無縫的協作的方式相比。居民的自願配合的丟垃圾行為,看來是關鍵在於公民意識。

年輕時帶隊到訪過日本,跟一羣小學生在野外燒烤。活動完了,清理場地,學生在老師帶領下收集垃圾帶回家,場地比來時更乾浄,一塵不染,我們簡直歎為觀止。今天大家不時聽到日本人在國際比賽後留在場地自行清理垃圾,不必驚訝,因為早在三十多年前日本本土看到的行為,已經變成了普遍習慣,出於自發,無須強迫。在日月潭遊覽,只是在巴士總站附近看到分類的垃圾收集箱,其他的街道上、大停車場上、行人道上都看不到垃圾桶。既然沒有垃圾桶,怎麼辦?沒有公德心的人可以隨手一丟,留給大自然。但我們一直都看不到滿地垃圾,即是說,許多人都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,不會隨地丟棄垃圾。我想起以前香港推行清潔運動時創作的垃圾蟲,還有一雙眼睛上下寫着那句「亂拋垃圾,人見人憎」的標貼,相信那時候環境惡劣,大眾處理垃圾缺乏醒覺。清潔運動舉行了多年,總算是有點成績,近年更加上非常積極的檢控,相信丟垃圾的行為已經有所收歛。悉尼的街道上和火車站內,垃圾桶隨便可見,作為一種方便,無可厚非。但政府沒有積極鼓勵把個人製造的垃圾帶回家集中處理,火車上不時看到故意留下的咖啡杯和飲品罐,不僅是礙眼而已。看來推動公民教育這一點上,澳洲可能還不及日本台灣徹底。

來到日月潭的第一天,在伊達邵的老街街頭小攤檔吃了一個滷水豆腐夾素菜的刈包,但不是網上推薦的那間名店。刈包售台幣四十,便宜得過份,又好味得過份。吃過這美味小食,要來到碼頭附近才看見垃圾桶,丟掉這張塑膠包裝。我們翌日上午再來,攤檔卻不開門營業。原來昨天是星期日,人流較多,今天是平日,可能下午或到晚上營業也說不定。翻查資料,伊達邵本來是山地原住民邵族人聚居的部落,意思是邵族語「我們是人」的意思。要到伊達邵,除了坐遊覽船,也可坐環湖巴士。我們計劃住在日月潭的時候,考慮過水社和伊達邵,因為兩地都有價錢合理的民宿。最終選擇水社,因為公車的總站在水社,到伊達邵要再轉6669號公車,較為不便。當然論吃喝,伊達邵的老街就有它吸引之處,你可以找到紀念品、小米麻糬、小米酒、阿薩姆紅茶和山豬肉等等。我們也嘗過山豬肉燒腸,的確美味。不過即使愛吃能吃的人,也不能親嚐每一種美食。YouTube上的網紅,一邊吃一邊拍攝,有時真懷疑,那麼多的店鋪攤檔,為何會偏偏選中它?傍晚我們又第三次逛伊達邵老街,在另一間攤檔買了刈包。這次特別多買了一個夾扣肉的刈包,味道卻不及昨天吃過的。

環湖的巴士由水社的碼頭開出,到達幾個日月潭的必到之處:文武廟、伊達邵和玄光寺。環湖不表示環繞湖一圈,車到了玄光寺是終點,就折返水社了,差不多只走遍全湖的四分三左右。你當然可以自駕遊一圈,懂踏自行車也可以循車道漫遊。不過聽說有部分自行車道與私家車道兼容,又稍有斜坡,已經三十多年沒有踏自行車的我,沒有膽量來個終極挑戰,所以寧願利用套票乘搭一天環湖巴士,看伊達邵老街和坐纜車算了。

上午遊人較少,本來是應該一片熱鬧的伊達邵老街和碼頭,也是走得從容得可以,只有間或有一輛大車載了一群半百一族的旅行團到來。來購物消費的遊人少,我們歡喜,但商店的店員和老闆當然不會很高興,沒奈何,但整體環境的整潔,其實應該沒有什麼好挑剔。回想龍應台的「野火」,燒了三十多年,看來台灣改善了不少她提及的問題。從伊達邵往纜車站,步行不過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。纜車站附近原來有個營地,讓愛車中泊的有車一族有個玩樂的地方。這天灑了點雨,天色昏暗,但套票包括纜車一程,心想即使山上看不見什麼,也許不會太壞,既然來到了,不是該要闖一闖嗎?

只緣身在此山中

纜車站登車處的職員說,先坐普通車廂往,不用等,回來時容易等到水晶車廂。看見大家都在等水晶車廂,普通車廂較多,先上去,果然是好提議,不過不等於回來不用等。她說這邊等候水晶車廂人多,也不表示她知道山的另一邊等候人少,我們只知道不早玩,遊人將會越多,聽話就沒錯。結果我們包了一個車廂,在煙霧之中向山上前進。山霧濃密,間中看見前方回來的一個又一個纜車。原來要看晴天風景,也不妨看看霧中風景。回程坐上水晶車廂,玻璃地板下讓你可以看到新綠的樹林,原來真的別有一番滋味。在這濃霧之中,偶爾吹散雲霧,看到山下的湖水,才知道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。大家都熟悉日月潭,湖東一帶纜車走經的山巒,原來就叫做水社大山。


標題照片:觀光節目:丟垃圾。拍攝於二〇二三年五月,使用徠卡相機,50mm鏡頭。


作者保留所有照片及文字版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