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王的祕密

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去世了,享壽九十六歲。我從未有機會近距離見過她,像一些忠實追隨者揮舞旗幟,近距離欣賞過她的風采。我從來很少走近那些𤋮熙攘攘的人群中,但對她的肖像毫不陌生。

女王的祕密
坎培拉國會山莊餐廳中的伊莉沙白二世女王銅像。

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去世了,享壽九十六歲。我從未有機會近距離見過她,像一些忠實追隨者揮舞旗幟,近距離欣賞過她的風采。我從來很少走近那些𤋮熙攘攘的人群中,但對她的肖像毫不陌生。九七年前香港的郵票上有,硬幣的一面也有。現在是否仍是值錢的收藏品,還是純粹是個人嗜好而已?回想收藏起來的舊日的一些紙幣和郵票,曾經以為有升值的可能,但最終還是沒有什麼價值,原因是因為我不是一個認真的收藏家。澳洲的鈔票中,小小的淡紫色五元紙幣,其中一面的圖像一望而知,正是女王不算年輕的黑白肖像。五元是澳洲最小面額的紙幣。設計用上女王肖像,用來表達對英聯邦之首的敬意,相信亦頗為恰當。至於逐漸不太流行的硬幣,其中的一面全是女王側臉右向頭像。有趣的是,後來才知道硬幣上女王的肖像會隨年齡變更,滄桑難免。女王遠道來訪澳洲,共有十六次,最後一次於二〇一一年,那時她已經八十五歲。那次探訪了坎培拉、布理斯本、墨爾本和珀斯,在珀斯主持了英聯邦首腦會議,但沒有停留悉尼,難怪毫無印象。西澳的首府珀斯相距倫敦一萬四千多公里,直航接近十七小時。你看不少八十多歲年紀的人,走動也有困難,但女王來了,還出席大小活動。那時候女王的健康狀況,的確比很多人還要好。直至去年老伴離去,自己接着又感染新冠肺炎,復原後可能身體情況不大好。生命脆弱,看到她逐漸瘦下去的身軀,越來越小,就知道那一天會到來。

澳洲的$5紙幣

許多女王的生平軼事,媒體近日已經鋪天蓋地報導過了,比本地新聞佔據更多篇幅,難怪有人不甚滿意。澳洲有不少政客曾經大聲吶喊,要脫離英聯邦,成立共和國,前總理Malcolm Turnbull是表表者。可是女王一死,大家口風頓即轉向,執政黨和反對黨都一致稱,在此哀傷時刻,要暫時放下共和國的倡議。政客看風駛𢃇是常事,表示一點尊重又有何不可?但不少英聯盟的成員,尤其是島國,可能並不如此想。澳洲廣播公司駐牙買加的記者報導,島民正有此意,情況頗為微妙。女王不在,新君查理斯三世心意如何?大家要靜觀一會才瞭解。說不定英王可能再要和它們建立密切的關係,才能避免帝國瓦解。所以將來變化難免,大家不妨拭目以待。Twitter上剛巧有人上載查理斯簽署就任前一段小插曲,叫隨從迅即移走枱上的物品,表情煩厭,一國之君形象盡顯。貼文的作者題之為「What a terrible look」。貼文下面更有他人評論,再來一幅特寫拍下他隨後的厭惡神情,果然是鏡頭前的另一幅嘴臉。我在此地的公共媒體上看不到如斯模樣,到底有幾分真假?想起查理斯在白金漢宮門前應一女民眾吻面一下,可能是鏡頭焦點所聚,不能不表示親善的作風,但心底𥚃可能萬分不願意。事後傳媒訪問這位女民眾和她的伴侶,得意之情溢於言表,果然大收宣傳之效。

昨天新州政府在國會大樓前的Macquarie Street街頭舉行悼念儀式,所有公共交通免費,方便市民來到悉尼市中心參加。大批群眾在國會前大街上高呼「God save the King」,似乎支持君主立憲制度,但真心與否,是另一回事。不見萬人空巷,表示民眾有自由選擇週末好去處,不一定所有人必須神情哀傷,痛哭流涕。想起近年英國皇室成員的改變,確得到不少人的歡呼和讚賞。以前聽說一般平民百姓不能與女王接觸。但近年鏡頭下女王與人握手,皇室成員走近群眾的畫面,倒不鮮見,証明他們也要博取一般民眾的好感。皇室重新獲得大力支持,說來可能是女王的慈祥形象所致。但安德魯王子丑聞纒身,無論如何變身再變身,恐怕也洗不去汚點。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夫婦之間不和,八卦週刊繪影繪聲,精彩過小說。至於查理斯三世一生至今叫人握腕是戴安娜王妃死亡之謎。戴安娜交通意外喪生,疑團重重。我寧願相信conspiracy theory。看過Pablo Larrain導演、Kristen Stewart飾演戴安娜的電影《Spencer》,才明白這是一部關心、同情戴安娜王妃的電影。片中戴安娜跟皇室成員在一起時神經兮兮,瘋瘋癲癲,只有和兒子威廉和哈里三人相處時才神態從容。你會明白導演為何把英國皇室描述得那麼醜惡,英女王和查理斯那麼面目猙獰。你說皇室成員沒有牽涉戴安娜王妃的車禍中,怎能叫我相信?

近日流傳的皇室的錄像,是他們自己拍攝的一些平常生活的紀錄。看真的,他們也像普通人,但普通人豈有他們奢華的生活?所謂奢華,不一定是物質,而是階級的分野,尊貴的身份。一些人可能覺得他們親切,一些人反而覺得為什麼現在還有如此的特殊的權貴階級。我們這樣看他們,究竟皇室成員又如何看平民,他們鏡頭下會抓住那一剎那?原來不少人說過年輕的英女王出席公眾場合,總會帶上一部相機。我以前留意過一些照片中,她使用過的是徠卡M3菲林相機。近日翻查網上資料,原來女王給人拍下用過的相機,共有五部,大部分是35mm片幅相機。根據popphoto.com網站說到,一九八二年女王出席Royal Windsor Horse Show,用的是加上外置機頂測光錶的徠卡M3菲林相機,一九七五年出席一個騎術大賽事也用過這部。徠卡M3最早見於一九五四年,一九六八年停產。有人說過,從M3的機械結構看來,它是徠卡生產最好的菲林相機之一,証明女王眼光獨到。女王於二〇〇二年五月再次出席Royal Windsor Horse Show,拍攝菲臘親王的馬車比賽,手持的是較新款的徠卡M6相機,配上的可能是35mm焦距鏡頭。徠卡M6相機於一九八四年面世,至二〇一二年停產,是徠卡最後一部用數字命名的菲林相機型號。現在徠卡的菲林相機,只叫做MP。M6後的M8、M9、M240、M10和今世的M11,都已經是數碼相機了。女王用過的其他相機,還有於一九七四年四月給人拍攝到手持一部鑲金的Rollei 35和二〇〇〇年的Canon Sure Shot Tele 80。Canon的一部,正是大家說的儍瓜機。

女王手中不見專業級的單鏡反光相機,可能因為它們比徠卡的M系笨重,不夠輕巧。早於一九六五年時,女王還是給人看到手持雙鏡Rolleiflex中片幅相機,出席她最喜歡的馬匹展覽。年紀漸老的女王,乾脆不拍照了,也許有皇家攝影師代勞吧。近年都沒有人抓住她再持機拍攝的神態,她的手臂只挽著一個小手袋。有人說這小手袋就是她給隨從的暗號。至於手袋中有沒有小相機或智能手機,可能是日後的花邊新聞的題材。女王拍攝了什麼,我其實沒有多大興趣,紀錄日常生活,本來就是攝影的本質。但溫莎家族的某些驚天祕密,可能就藏在那些眾多的膠卷之中。


標題照片:坎培拉國會山莊餐廳中的伊莉沙白二世女王銅像。拍攝於二〇二二年四月,使用徠卡相機,16-35mm變焦鏡頭。


作者保留照片及文字版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