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手書展
朋友找到他們心愛的書,當然很高興。至於我,本來並不打算買,所以並沒有什麼收穫。

在二手書展裡看到George Miller 的《Mad Max:Fury Road》(末日先鋒:戰甲飛車〉的藍光碟,尚未拆開封膠,除非是惡作劇重新包裝,我肯定原來的主人從來沒有打開觀賞過,就當舊物丟掉在舊書收集站,二手書店拿來作二手東西出售。這張市面上仍然以二十五澳元出售的光碟,現在以三元的價錢,實在屬於賤賣,非常之超值。我本來心動了一刻,不過冷靜過後,又放回去。其實這部電影看過兩次,尚有記憶,短期之內再重看的機會是零,除非近期真的沒有什麼可看。沒電影可看,這肯定是廢話。第一次看《Mad Max:Fury Road》是在飛機上的娛樂頻道,在半睡半醒之間,可謂浮光掠影。第二次為了要看續集(其實是前傳)的《Mad Max: Furiosa》,刻意在Netflix 重看一次,想為兩個故事的關聯打個基礎。這一次雖然在iPad小屏幕上看,但不能不佩服George Miller的場面調度,特別欣賞在納米比亞沙漠拍攝的耗費改裝百多車輛互相追逐,特技人員花盡心思,向超高難度挑戰,絕無冷場。其後在大銀幕上看《Furiosa》,感覺視覺和聽覺更加震撼,十多元一張老人優惠票,只能說物有所值,頓悟家中的屏幕是小兒科。看電影的終極享受,不能不到電影院捧場,尤其水盡鵝飛、小貓三三兩兩的早上十點場更適合。近期《Furiosa》終於也在Netflix上架了,可能給你一個機會不斷看個飽。事實上Netflix澳洲片庫的三千八百部電影,即使有期限,不過相信仍然有一段時間保留在片庫內,足夠影癡日以繼夜、夜以繼日盡享。所以現今收藏任何藍光碟電影,可能變得毫無必要,只是純粹收藏而收藏,可能變成了囤積影碟。曾經有段時間,甚至為了追看其他國家的非主流電影,我曾經成為MUBI網上電影庫訂戶。但發現一年只看了不足十齣,後來索性取消好了,免得浪費。
二手書展的其他有聲圖書,例如電影光碟,就有奇連伊士活的數部導演作品,包裝狀態尚好,說是全新未使用過的也可以吧。我本來想買下來,就可以逐步有個私人的奇連伊士活電影庫了。這些封套上貼了藍色圓標籤,定價三元。旁邊的音樂光碟,不論古典或流行,更是低至兩澳元一張。這個半杯咖啡的價錢,難怪令人非常開心,確是比網店或eBay更便宜。加上即時擁有,怪不得沒有人走到大商場的影音店逛逛了。大家都在努力找尋心中所好,非常專注。大家相信來到這地方,早有一番準備,出動大大小小環保袋,亦有輕巧手推車,肯定必有斬獲。我留心看看四周,最多人的擠得水洩不通的一角,看來是兒童及青少年圖書。一家大小找到喜歡的書,踴躍得坐在地上閱讀,也有人把搜尋得到的書馬上攤開來, 逐一仔細檢查,然後趕往付錢離開了。遲來的也不一定欠缺運氣。因為地方所限,很多書還在方便運輸的紙盒中,工作人員會不時補充過來。
這個書展租借了大學的一個室內場地,在星期五、六、日三天舉行,看來沒有什麼比大學更好的地方了。大學校園靠近悉尼的Metro列車線車站,步行來到不需要十分鐘。近日在附近的車站都看到掛出的廣告牌,社交媒體也同時刊登了帖文,宣傳應該很足夠了。方圓十公里內的居民,一定知道這個好消息。朋友Martin和Joyce都是愛書人,邀請我一同前往尋寶,自然不會拒絕。不過我早巳決定,購書這回事,還是要看家裡的空間。雖然意大利小說家Umberto Eco 曾經為書癡辯護,不應責怪藏書過多的人。他說道:書是家中良藥,多總好過少,也好比營養,要盡量攝取。記憶中Eco的個人書庫曾經曝光。在網上這段一分十分秒的短片中,拍攝者跟隨Eco身後,在他的書庫遊走,直到他在書架上取下一本書才讓他的身影遠去。意大利導演Davide Ferrario二〇二三年製作的一部紀錄片《Umberto Eco: A Library of the World》,敘述Eco的藏書和私人書庫的故事,不知道是否取自這紀錄片中的片段?據估計Eco藏書五萬本。藏書五萬冊,並不算多。我到過一位大學老師在悉尼的家,參觀過地面書厙,藏書恐怕已經超過這數,尚未計算樓上。不少前輩和友人在香港租用或購買額外地方擺放藏書。我相信拍成短片,紀錄這份心思、毅力和艱辛,一樣精彩萬分。
據說藏書最多的人,是已故時裝設計大師Karl Lagerfeld。愛書的他,坦言藏書三十萬冊。想起有大宅,才容得下三十萬冊藏書。三十萬冊的數量,畢竟太遙遠。有人粗略估計,即使Eco的五萬冊,由他出生到死讀書,也要每年讀六百二十五本才一生讀完。所以收藏是人生大事。不閲讀圖書館的書而建立了私人的藏書,Nassim Nicholas Taleb稱之為Antilibrary,意思可能是看不完的知識庫,而且認為未看的更有價值。我毫不反對這對這些愛書人的宣言,而且表達了愛和恨的兩種心情。日本人形容類似的行為為積ん読,意思是把書藏起來等待將來閲讀,基本上很合乎一般愛書人的境況。Wim Wenders的電影《Perfect Days》(新活日常)中,愛閲讀的男主角平山家中收藏了不少書,也不時到二手書店購書。上網查看,才發現他在電影中讀的書包括威廉·福克納的《The Wild Palms》、幸田文的《樹木》和Patricia Highsmith的《Eleven》。你可能有興趣研究一下,這些書究竟和電影有沒有關係。順便一提,Highsmith的第一部驚悚小說,就叫做《Strangers on a Train》,由希治閣拍成賣座的同名經典電影。
這個舉辦書展的主辦者,本來是提供心理輔導的機構,出售二手書是津貼日常營運。這個負責的部門叫做書展小組,工作是整理大家捐贈的書藉,然後安排在書展出售。今次我以為剛成為義工的我需要幫忙。後來問個清楚,原來是在另一個地區的小組負責。我們負責六月的另外一個,另一個在十二月。再詳細了解才知道,今次書展,是二〇一九年COVID以來首次回到這間大學,地點合適,又碰上學校假期剛開始。最近在悉尼以南由另一分區小組舉辦的書展,收入十三萬多,成績應該不錯吧。
朋友找到他們心愛的書,當然很高興。至於我,本來並不打算買,所以並沒有什麼收穫。看著這些抱著一袋又一袋書離去的人,說不定有一個是將來的我。來到二手書展才了解,有許多喜歡書籍的人,仍然不肯放棄手掌中的實實在在的執著。而我也應該明白:別人得到的快樂,也會是我的快樂。
標題照片:悉尼港環形碼頭(Circular Quay)附近,拍攝於二〇二四年四月
作者保留所有照片及文字版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