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與水的距離

除了林間山野,擁有無數海灘的澳洲海岸,也是年輕人和一家人弄潮的好去處。我直覺以為澳洲白人酷愛海水,自小習泳是必然,所以應該差不多人人懂游泳。原來是個錯覺。

我與水的距離

夏季差不多接近尾聲了,南半球三月秋天便來。今年有點例外。到了最近的日子,才的確感到那份慣常的灼熱,証明夏天還逗留在這個國度,未曾離開。在澳洲戶外,烈日當空,必須要準備太陽眼鏡、帽和長袖外衣。前者令你的眼睛看得舒服,後二者令你露出的頭和手臂受到保護,免被灼傷。氣象局每天公佈的紫外線指數,至少最高達到十二,一看就已經知道夏天其實並不友善。即使氣溫上升到三十二度,陽光下一片暑氣,不少澳洲人還是瀟洒的穿着短上衣和短褲,踏上人字拖走在路上。我自嘆不如,証明我太過關心我的健康。可能一般人過一個艷陽天,日間的消暑妙方是最好躲在戶內歎冷氣,其次就是逛商場,購物、吃東西和看電影。如果這樣做,當然白白浪費了如何享受澳洲真正的大自然。如果有機會看看聯邦政府或州政府宣傳澳洲的官方旅遊短片,你一定看到片中的自然風光地貌,鏡頭捕捉上天下海的活動,更著重刻劃人和動物融合於生活中的美好時刻。恕我見識淺薄,記憶裡,澳洲總理未曾出現過在任何宣傳片中,充作大使,hard sell 這個美麗的國家。如果你從未踏足過這片土地,當然不會有興趣知道元首是誰,只希望知道這個地方為什麼值得你遨遊,有什麼可以吃喝玩樂就夠了。孩童和年輕人紛紛是片中的主角,因為他們就是我們的未來,所以一定把他們的歡樂一面展現幕前,讓大家感受這種自然的氣氛。

某星期四和友人走到家居附近的一個森林公園漫步,園內樹木參天,陽光灑滿一地,氣溫並不宜人,以為大家會選擇躲在咖啡店裡和樹蔭下歇暑。其中一個 Tree Top Adventure 的設施,因為正值學校假期開放,竟然擠滿了人。所謂樹頂挑戰,其實並非遊戲的範圍在樹林高處,而是在樹身建立了容許一家大小攀登架空的繩索和平台,從這株樹攀到另一株樹,似乎好不容易。小朋友玩得活頭大汗,也阻不了他們征服這些挑戰。有個成年人因為身型較為健碩,攀登繩梯時手忙腳亂,反而要工作人員協助。我看到難度分為三級,由容易到艱難,由接近地面到懸掛在半空樹上。旁邊是是訓練的地方,參加者先要充分了解和練習,然後遵守步驟和安全規定。身上繫上安全帶,即使沒有經驗,也可以慢慢來。難得是大部分父母先走到樹上,行出第一步,孩子看到榜樣,得到鼓勵,自然膽敢嘗試。很少聽到父母不斷提醒孩子要小心翼翼。過份緊張,可能反而令孩子擔心和緊張。我們在一旁看著,躍躍欲試,但並無任何準備,純粹說說笑而已。不一會兒,三兩個家庭大大小小已經攀上樹去,在林間穿梭往來,令人佩服。這些野外遊戲在澳洲很普遍,容易訓練孩子自小學習勇敢面對挑戰,不由得不佩服設計者的心思。

除了林間山野,擁有無數海灘的澳洲海岸,也是年輕人和一家人弄潮的好去處。我直覺以為澳洲白人酷愛海水,自小習泳是必然,所以應該差不多人人懂游泳。原來是個錯覺。澳洲是一個移民為主的國家,很多家庭移民前,並不愛習泳,許多家庭也沒有帶孩子到海邊。我的同事來自愛爾蘭,是個年輕白人,原居地不近海岸,所以完全不懂游泳,曾經令我驚訝,但了解過原因,就不用奇怪。二〇一四年的一個調查顯示,百分之六十的小學畢業生不懂游泳。最近的一項調查也指出,全國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成年人不精泳術,甚至完全不懂。新冠肺炎肆虐期間,海灘和泳池關閉,學童差不多完全沒有習泳,有人歸咎是令多人遇溺的原因。二〇二一年七月到二〇二二年六月的年度,三百三十九人死亡,六百八十六人遇險獲救,較上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五。報告指出遇溺死亡的人士中,九十四名是年邁六十五歲的人,較上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四。反而十四歲以下的兒童只佔三十二名。數據亦顯示,一百一十四人在河流溪澗遇溺,佔百分之三十四,海中失救只有百分之二十一。澳洲有不少山澗河流,不諳水性的人往往低估了水深,遇上水流湍急,更加容易捲走。即使泳術精湛的人也不一定倖免,前些日子一名下班的警員為了拯救了海中掙扎的兒子遇難,就是不幸例子。退休前同事知道我的bucket list中包括了習泳,所以送上一張游泳班的電子憑証,叫我到泳池領取。

同事們的好意,當然心領。那天到了泳池,領取了實體憑証,原來放在辦事處已經個多月,只是我沒有時間到來。當天是某間學校的水上活動日,從入口看進去,主泳池滿是人,除了學生,相信還有不少的家長。那麼我大概不能四處逛逛,看看泳館的設施了,難怪外面不少車子正在停車場找空置的泊車位。泳池入口處豎立一張直幅,上面寫着公元二千年奧運會比賽場地。心想,距今不是二十三年嗎?不知道場地有沒有翻新過。不過我並不關心是否設施新穎,遇上一個好教練便足夠了。二〇三二年昆士蘭州布理斯本舉行奧運會,成功奪得主辦權的原因是繼續和改善現有場館,不用大興土木。不少政府天真以為,拆除尚能便用的的場館,大灑金錢不斷興建新的、超大型的體育館有其必要,美其名增加就業,其實只是浪費。

說起習泳,記得中學時代的夏令時間,一星期中必有一課。學校靠近海邊,穿上泳褲抓起毛巾就走到沙灘了。老師在近岸的淺水中教我們如何浮在水面,又教我們如何游自由式。第一年暑假學到皮毛,跟一個好同學到灣仔摩利臣山游泳池練習。我們在一個水深不過身高的副池苦練。同學早已曉得游泳,而且很不錯。結果他在泳池的一端優悠地游到另一端,我卻是由泳池的這端在水中步行到另一端。經過幾次練習,始終練習不到呼吸的協調,夏天就如此過去了。第二年夏天游泳課又來,上課的地點依舊在海灘,但進步不大。泳課結束,竟然要來個考試。平日濫竽充數,今次肯定出醜人前。考試那天,烏雲蔽日,沙灘上風高浪湧,老師說既然來了,考試如期舉行。輪到我,老師命我走到水中,我大喊不如給我不及格算了,老師答道無論如何,也要由盡力而為。既然爭辯無用,於是鼓飛勇氣,深呼吸,然後躍進水中,手腳並用,記起自由式的姿勢,幾下就游了過去,耳畔盡是風聲浪聲。岸上的老師當然看不出在巨浪中,我並沒有呼吸過。考試及格,我的習泳課也結束了。

這次學游泳,首要克服我的恐懼。年輕時,可能為自己設下許多的規限,沒想過大海的寬容。把大海拍攝得那麼奇幻瑰麗的人,只有導演占士·金馬倫(James Cameron)。數一數他的九部作品,以海洋作背景的電影又為人熟知的,包括《深淵》(The Abyss)、《鐵達尼號》(Titanic)和《阿凡達:水之道》(Avatar: The Way of Water)。當然又以《阿凡達:水之道》最令人著迷。片中的人物在海水中活動自如,像空中飛翔的雀鳥。令我想到我即使無復年輕,但沒理由不趁有生之年,好好享受生活每一刻,追逐當年未圓的夢。


標題照片:浩瀚的大海。拍攝於二〇二三年二月,使用徠卡相機,24-70mm變焦鏡頭。


作者保留所有照片及文字版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