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rning

春天邁開腳步,乍暖還寒,昨天晴朗今天雨,果然是不穩定的天氣。不管北半球或南球,春天應該一樣令人擔心,說明上帝的的恩典從來不分彼此。天氣剛開始回暖,大家又開始擔心自然的災害來。這幾天空氣中飄散着煙火的味道,比人家房子裡壁爐柴火的氣味還要濃烈。想起來晚上的寒意早已消散,晨早起牀不需添衣,鄰居又怎會繼續添上柴枝,保持爐火?我家中本來有個壁爐,上任屋主早已把它封閉了。只有爐仍然懸掛在外牆,我們任由它了,反正掛在房子外牆的一邊,不礙看,又沒有阻擋往後院的通道。不少的磚瓦片上蓋的房子,屋頂還有小小的煙卣,不單單是裝飾,其實有它實用的一面。那個炊煙裊裊的時代,早不在悉尼。許多新蓋的房子開始用了澳洲著名Colorbond不鏽鋼板作屋頂,比磚瓦片更厚和堅固。分體式的空調令房間夏天涼快,冬天溫暖。假爐火如幻似真,真正的燒柴來取暖的壁爐早已是歷史陳跡了。

數據顯示,悉尼的平均氣溫只有上升的大趨勢,不會下降。對氣候暖化持相反意見的人,應該承認這個不認還須認的可怕事實,甚至聯邦政府也不得不委任一個局長,負責達到國際減碳排放的目標,做一點門面功夫,讓國際社會知道澳洲政府也有重視過這個問題。大家看到現屆政府上任時,幾乎從來沒有一個環保的政策。近日一名叫Angus Taylor的議員變成當紅炸子雞,手執燙山芋。他原來是能源部長,現再兼任管制廢氣排放部長,當然是因為兩者勉強有些關係。他是執政的自由民族黨聯盟中的自由黨黨員。自由黨普遍思想右傾,立場保守,從來沒有大力支持減少廢氣排放和投放資源在環境保護上。環保立場鮮明的綠黨的議員數量則太少,沒有能力推動政府可以做一些長遠的措施。我們普通人就只得身體力行了。看到政府對席捲全球的生態災難紋風不動,故意慢條斯理,倒覺得很荒謬。

近日經過電器店,正在推廣的季節性電器產品,已經出現了新的潮流。趁電風扇還未大規模推出應市的時候,店舖的當眼處,除了放置了澳洲人至愛的家庭小型咖啡機外,近來也放置了抽濕機和空氣清新機。抽濕機的出現,表示我們的氣候變了,再不會永遠出現乾爽的天氣。我們家裡即使沒有安裝空調,也絕對不能不一早買了一部抽濕機,放在房子的最下層,在潮濕的日子不時開動,抽走空氣中的水份和地面的濕氣。空氣清新機的新型號陸續出現,表示大家逐漸知道空氣中有許多浮遊細菌外和粒子,對呼吸道過敏的人和肺功能較差的人都有一定的影響。這類小型家電,看來都是日常生活所需。這些原本廣泛流行於香港的東西,現在出現在本地市場,說明大家對空氣的質素有一定的要求。即使價錢高達數百澳元,也有人願意購買,而且實際上,它們還比一部南韓名牌的超高清的大電視便宜。

自從鄉郊消防員開始了在城市周邊進行controlled burning,煙霧不曾停止過,也即是說我們的四周,懸浮的微粒多得驚人。如果關閉窗子,在室內開啟一部小型的空氣清新機,可能令我們的呼吸暢順得多,睡眠時也沒有窒息的感覺。說起來,那種濃烈的煙霧味道,跟壁爐燃燒起來的柴火很不同,沒有乾木的一陣又一陣清香,而且是鋪天蓋地而來,把整個社區淹沒在濃煙裡。天氣暖和了,自然沒有理由繼續在壁爐生火取暖。想到這是為了防火而點燃乾草和樹木,以免火勢迅速蔓延的策略,用於森林管理。趁山林大火季節來臨前,引發小型山火,以減少日後發生不受控制山火的機會。不時電視台的新聞記者會走近正在進行controlled burning的地點,告訴我們這是在山林大火前不能不做的工作。不過二〇一九年末到二〇年初那個夏天,那一場空前的山林大火,究竟如何發生?Controlled burning有沒有效阻止這場浩劫?

差不多接近十八個月後的今天,我們終於看到許多對這場山林大火的回顧,包括電視劇集、電影和書籍。澳洲廣播公司的六集電視劇《Fires》本週已經播出了第三集。它不是紀錄片,是環繞兩位年輕志願消防員Tash和Mott而發展以那場大火為背景的故事,根據情節發展,最終章將會說到二〇一九年的一年之末,除夕夜那場熊熊烈火把遊人趕到海灘上。現實中維州的海邊小鎮Mallacoota就是這樣。二〇一九年聖誕節前,山火已經在維州東部的Gippsland燃燒起來。到了聖誕翌日,政府呼籲民眾要重新考慮郊遊的計劃。在當地一帶,數千的遊人在山林旅行和露營。應急事故統籌專員Andrew Crisp請處於當地大家放棄一切,儘快回家。但大家遠道而來,豈會罷休。專員發出勸告不久,Mallacoota以西三十公里的Wingan河的樹木起火,一發不可收拾,向Mallacoota直撲過來,根本無路可走。到了除夕,大火燒得滿天赤紅,把四千人逼到沙灘上等待救援。聯邦政府宣佈派出軍隊把災民救出火場。電視劇當然加插了許多引人追看的元素在內。劇評人給了在五星評級中給了四星半,可說是不可錯過之選。

十一月舉行的悉尼電影節(Sydney Film Festival),無獨有偶放映兩部關於這場山林大火的紀錄片:Eva Orner的《Burning》和Justin Krook及Luke Mazzaferro合導的《A Fire Inside》。前者獲得今年開設的「可持續的未來」獎(Sustainable Future Award),表揚一部可以加深我們對地球氣候緊急狀態的認識的電影。《Burning》是亞馬遜Prime Video投資的電影,導演Eva Orner生於澳洲,前作《Taxi to the Dark Side》得到二〇〇八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。她的二〇一六年電影《Chasing Asylum》描寫澳洲聯邦政府設於島國瑙魯(Nauru)和馬努斯(Manus)的離岸難民營中的難民受到非人道的對待。片中報導中百分之九十的難民都是合法難民,但聯邦政府不讓他們登陸,因為沿用「Stop the Boats」的政策。其中一名庫爾德族新聞工作者Behrouz Boochani向澳洲尋求庇護,卻被非法囚禁於馬努斯難民營。Boochani把囚禁經歷,利用一部暗藏的手機,一句一句的向外傳送,寫成回憶錄《No Friend But the Mountains》。二〇一九年他獲准前往新西蘭出席演講,翌年得到庇護留下至今。

至於《A Fire Inside》一片,同時出版了厚達二百多頁的精裝書,圖文並茂,由當時的新州緊急服務隊指揮官Shane Fitzsimmons 撰寫序言。你可以說是一時之選。這場火災帶來的痛苦,記憶猶新:三十三人死亡、大小火場一萬一千五百、二千五百間房屋焚毀和許多生物葬身火海。災場總面積達到五百五萬公頃,等於半個歐洲。據說是由閃電擊中一棵森林中的樹木,觸發山林大火。但大火蔓延數月,作為消防指揮的Fitzsimmons,無法帶領下屬抗拒大自然的力量。即使消防員如何努力,也敵不過上升中熾熱的溫度,以致無法收拾。

今日新聞頭條是英國王儲查理斯王子接受訪問,呼籲我們的莫理森總理出席月底在蘇格蘭Glasgow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。到底莫理森硬着頭皮出席,還是繼續裝聾作啞?澳洲是英聯邦一員,要堂堂儲君表態如何對付氣候變遷,實在令人失笑。究竟尊貴的議員和部長領略了多少山林大火的教訓,大家心中有數了。


標題照片:藍山國家公園中的一個私人莊園的楓葉樹下,拍攝於二〇一九年四月。是年年終山林大火,火勢一度迫近藍山。使用徠卡相機,18-56mm變焦鏡頭。


作者保留照片和文字版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