歲月催人
澳洲可以領取公積金的年齡,現在是六十七歲。年輕的公民活著,將來也許要多等待一至兩年,要怪就怪現在我們打敗了很多疾病,活得更長久。
某天遇上舊同事,問我現在生活過得如何。我答很好啊,過得極之愜意。這當然是由衷之言,直話直說,絕對不是客套話。算一算,離開工作崗位已經一個月了,雖然生活規律很不一樣,但絕對沒有適應的問題。同事趁機問:有沒有什麼計劃?我想起會議、工作坊和答問大會中的口吻:多謝,你問得正好。我在想,究竟我有什麼計劃,有什麼想做的事?不過既然不是每日上班,沒有要緊的事情,此刻我正在活在沒有計劃,沒有任何規律的世界裡面,總之就是一個沒有什麼工作壓力的生活。之後我在社交媒體 LinkedIn 改變了我的職業,刪除了工作銜頭和單位,不久就收到了這個平台的自動通知:你在找工作嗎?需要幫忙嗎?電子世界果然神通廣大,你只不過更改了少許個人就業的狀況,就立即逃不出平台的電腦大數據法眼,它主動推算你的下一步,如果我確認現狀,它接着會跟它的職業搜索扯上關係,提供職位空缺資料給我。但平台可能不知道我屬於一個「無為」而逐漸步入老年的人,以為我尚處於積極「待業」之中,所以還定時通知我好消息,也繼續有數個不認識的人,要求聯繫。心想既然近日無聊得很,姑且看看來者的背景如何。一看就發現些端倪。不少這些人持有不知名的學位,工作於不知名的公司,連帶姓名也是起得馬馬虎虎。即使我曾經輕易接受邀請,但這次的邀請實在太莫名其妙:彼此從不認識,這樣子強要建立聯繫,是否值得再三研究一下?如今用社交媒體交上朋友,的確太容易太迅速,但我這把年紀,我想不用自招煩惱吧。
許多朋友都對我說,澳洲工作條件很不錯,沒有法定的退休年齡,即使年紀大,理論上還是可以繼續工作下去,直到自己走也走不動,又不想再做下去為止。說來容易,我想還是要看身體的健康狀況,工作環境和待遇。每個人的要求都不一樣,也不一定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。例如工資高,上班地點又距離家很近的兩個條件有其一,已經很不錯了。根據政府的數字,澳洲的最低工資,是時薪21.38澳元或者週薪812.6澳元,數據亦顯示平均工資已經上升到了1,250澳元,應該是一個基本足夠的生活保障。但不少合約工人和外勞受僱主剝削,少酬金低於最低工資,但為了生活,只能敢怒不敢言,直至遭遇投訴,僱主被檢控,由媒體廣泛報導,大家才明白澳洲並不是天堂。 至於生活得舒適與否,也要看你的開支和家庭負擔。如果有幾個孩子,相信也不會不吃力。有個同事一人工作,養活太太和四個孩子。那天約他吃午飯,言談之間,就知道一家之主的苦況,取笑他是否想搞個小型家庭足球隊,他說四個孩子早已超出預算。其實他在大學工作,職位比我高,薪金當然也較理想,以為不會很煩惱。早幾年他把所有積蓄蓋了個五個房間的房子。孩子逐漸長大,現在他又計劃把他們陸續送到優質私校。私校的學費可以不比大學便宜。這樣看來,相信要十多年後,孩子上了大學,他的生活擔子才會慢慢減輕。但一說起正在學打板球的兒子,接着說到板球是澳洲最重要的運動,解釋花在購買板球拍的費用,他的說話調子又輕快起來。這樣的一個有血有淚的父親的形象,原來古今中外並沒有什麼不同。
同事很滿意現在的工作安排。疫情蔓延時令他一星期有數天在家工作,平衡工作和日常生活。所謂Work Life Balance,現在差不多每一個人都懂得了。幸好他在大學工作,可以繼續下去安排如此彈性上班,當然最好不過,直到有天主管又有什麼革命性的改革。但不可能暫時有什麼退休計劃了,而且我們常常笑他,你不過四十開外,還不資格退休。說起來,我的另一個同事早已退休,聽說他工作到了接近七十歲,遠遠超過領取公積金的年紀。工作最後數年,每年他取四星期長假期,跑到歐洲見見他的明友和親人,好不快活。大家也自然明白這是他的休假安排,避免在這段時間給他特別工作。直到他決定了工作夠了,不想繼續下去,向主管請了半年長期服務假,回來處理一下要交代的職責,就向他的單位說聲再會,事後我才知道,當然他已經有退休的計劃,在人海中靜靜消失了。我們這些支援人員,不像退休的教授講師,幸運的成為榮休名譽教授(Emeritus Professor),有些更回來兼任一些課程的老師。所以我以前以為不會重逢的同事,偶爾又會遇上。現在逐漸明白,離開了的不一定回來。尤其經過三年新冠肺炎的幾番折騰,遠去不再遇上的大有人在,回想起來,我們不是倖存,是什麼?
澳洲可以領取公積金的年齡,現在是六十七歲。年輕的公民活著,將來也許要多等待一至兩年,要怪就怪現在我們打敗了很多疾病,活得更長久。法國人最近上街示威,就是反對退休年齡由六十二改為六十四歲。屈指一算,為人生餘下的四分之一的歲月作準備,可能真的有這個必要。我的外祖母活得一百零二歲,母親壽數九十。想着想着我現在的年紀,倒要為自己的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打算一下了。我的前上司已經過了七十七歲,退休開始每天散步七千步至今,看他寄來的近照,原來沒有歲月催人這回事,跟印象中的他完全是同一模樣,可能是運動的功勞吧。以前聽說每天的運動量要走一萬步才令身體健康,但後來知道這「一萬步」原來是計步器的廣告。大家以訛傳訛了多年,其實又沒有什麼問題,總之能夠令身體健康就是了。
歲月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是騙人的。我最近配新眼鏡,近視增加了五十度,不是老花,令我頗奇怪。但驗眼師說看得舒服的話,就不需要那麼清晰,依這個舊度數配一幅新鏡片便可以了。這不就是難得胡塗嗎?聽來也有一點點哲理。把數碼照片和傳統的菲林照片比較一下,就會發現數碼照片的精晰度,即使用最好的鏡頭,也有它放大的極限。在電腦屏幕上,經過輕鬆的巧妙的潤飾一下,每個人都會皮光肉滑,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神彩。 當然這種騙人的技倆,經不起面對面近距離的觀察,現實和幻象的對比更是嚇人。與其要勉強美圖,不如坦然地、自信地,面對無法逆轉的衰老。
標題照片:悉尼的列車路軌。拍攝於二〇二三年二月,使用Nikon相機,28mm鏡頭。
作者保留所有照片及文字版權。